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

我最喜欢的沙沙兰早市美食

 便宜又好吃的炸薄饼,辣椒味道也是极好的,配上炸薄饼,一级棒~

这个煎堆,咬一口会吓一跳,原来里面是蔬菜!好吃极了

沙沙兰的历史 (多年前收藏的转载文章)

 Sasaran Town 沙沙

俗話說『靠山依山,靠海吃海』。二十世紀初開發的沙沙卻是個天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奶與蜜之地,不但海產豐富,森林中還有多種獵物。在三十年代,除了捕魚是 主要的生活資源外,各戶的華裔先民們還會在戶前養豬、雞和鴨。另外,偶爾也深入林中獵捕山豬和採擷靑椰。每到星期天,整埠的村民,無論是華裔、巫裔或印裔 都會集中到市集,進行物資交易。

依據目前的資料,無法得知連貫沙沙兩岸的第一道木橋是在那一個年代築成,只知道在日軍入侵前英殖民政府已修建完成,並在日軍入侵期間炸毀以阻延日軍的進 程。依據這年代的推敲,可以知道不到十年的光景,也即是在三十年代,沙沙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市集小鎮,大橋旁的街邊已興建了十三間的阿答葉店屋。
沙沙口述歷史
訪問對象1:李福卿 老師,71歲,1937沙沙土生土長。
─父親早期從中國廣東來,小販,賣冰。
─原住址即目前所住,屋子經過三次的翻修:阿搭屋,木屋,半磚。
1951沙沙中華小學第一屆畢業生。(13人)
巴生中華中學 / 巴生光華高師班
1957年開始擔任老師:
A)仁嘉隆小學 19571959
B)丹弄加戎小學 19601974
C)沙沙小學  19741992 退休

Sasaran有三個名字,除了沙沙還有 阿齐仔埠 和 sungai buloh
-除了捕魚,沙沙的經濟活動還有養豬,養雞。
-早期sungai buloh海產豐富,有魚有蝦還有鱷魚。
-學校最早是 紅毛樓(1936)參閱沙沙中華校史。

學校現址原是火車站
早期瓜雪碼頭有輪船靠岸,火車路從碼頭開始經過沙沙到巴生。後來港口河床變淺,碼頭荒廢,鐵路也隨著沒落。日軍入侵期間,英軍將鐵路炸毀。大路是英殖民時期建造,最早是木橋。橋底下有碼頭,後來沿海建了提壩,才逐漸延伸出漁村。

-水源。早期只有只有一個地方有水源(舊大順的門口)。24小時可以去提水。五十年代左右開始有些較富有的家庭會裝家庭水嚨頭。通常幾戶共用。靠大馬路的都是用自來水。芭裡面的馬來人則是用井水。學校裡面以前也有一口井,已經填了。

-電源。最早期沒有電源,獨立後大路邊才建 大公燈。用臭土點。家裡的電源是很後期才有的。

-日軍入侵期間,華人都跑進芭裡,和馬來人一起。華巫族都互相照顧。513期間也沒什麼事情。

-早期沙沙有一家戲院。亞吉 開。現在大樹mamak檔的位置。之後賣給楊宗禮。

-一個顧戲院的阿弟弟被馬來人誤殺。

-早期屋子的地稅繳給園主,每個月兩塊錢。門牌稅給政府,一年一塊。
訪問對象2:鄭文頂,60歲,1948 沙沙 土生土長。在家接生
─父親16歲從福建永春到馬來亞。做椰子。三十多歲才結婚。
訪問對象3:林和英,78歲,1930沙沙 土生土長。在家接生
─父親20年代從永春到馬來亞,先到巴生火車頭,賣手工麵粉。住了巴生二三年,生了大哥,後搬到沙沙。之後出海捕魚。

─只在紅毛樓的小學讀了一年,日軍入侵就停學了。學校是現代教育。學:手,腳….

─十一、二歲時去了瓜雪,在飯店當工人。做了二十多年才回來。開了 鴻章。

訪問對象4:李文星,72歲,1936年出生在KL Cheras的南開小學附近。
─小時候賣黃梨。沙沙小學畢業,第三屆。父親是雜工。

─母親在日治時帶孩子到沙沙幫人家洗衣,當時六歲。當時的水是要走路去擔,一天九擔,一個月三塊錢。

─小學畢業後就沒讀了,1969年後去新加坡跑船。

沙沙早期叫 阿齐仔埠(府)。阿齐是印尼的一種民族,他們在當地和荷人對抗,然後戰敗離開,來到這個沿海上岸,並占為己有。

-英國人當時要對付這些亞齊人,所以也常在這裡練槍,也因此有了Sasaran這個地名。

-早期的店只有幾十間,同利 那排最久。咖啡店最早是 海南店,然後是海口。

-日治時期,發生過一個漢奸的事。當時從萬繞來自些共產黨,有天突然來村裡抓漢奸──mopi阿貴。當時在玩牌九,有三個穿著便衣的人民軍來,拿出槍,綁起阿貴,壓到同協利那裡開槍。死者前面貼了一張紙,但是沒人敢去看寫了些什麼。之後屍體是日本政府收走的。人民軍不貪錢的,當時賭桌上有兩百塊,他們都沒收走。直接給了lonkong。

-當小孩子的時候已經沒看到火車鐵路。

-木橋是日軍入侵間第一次被英軍炸掉。當時英政府通過radio通知日軍入侵,所以村民都跑到芭裡躲。

-日軍有投下三顆炸彈,但都沒傷到人,因為都躲了。其中一顆燒掉了整排店。

-日治間日軍曾在沙沙殺一個人。因為那個人不願意把船借給日軍,所以日軍就綁了他後遊街示眾,然後壓到二十支的芭裡開槍。

沙沙1968年開始有電。水很早就有了。沒電之前每天有個印度人點大公燈。

-早期的冰箱也不是用電,用臭土/土油。

沙沙最早有電視的是朱文記。

沙沙的第一輛車是raoㄚ;然後是李添領;第三是李文星(BA 2055,為了載山豬去KL賣)。

沙沙最早的神明是DATUK,應該有百多年了。所以應該是阿齐人。

沙沙最早的華人神是三府公(天聖宮,鄭金桃),大約四十年。

-日治時代吃的是灰米,因為米中加了灰之後可以放更久,方便打戰。要吃之前必須先用黃梨片洗過。

1945年日軍退出後新校舍在火車站現址复校。

复校起源:商人潘峇舌和尤太和(加埔人)先生當時合作開建成雜貨店,看到小孩們沒書讀,便聯合大家發動建校。尤太和曾出任复校後的第一任校長幾個月,然後正式聘請了林如珠校長。第一位老師是女的,來自吉隆坡。

-當時的學校由董事會主管,學費一個月兩塊錢。

-張偉先生出任校長時(1948年)曾有雄心在沙沙開辦中學。但是之後被人陷害(因其左派思想)而是中學計畫付諸東流。原本計畫用五千塊買四十畝的地。當時小學也差點被關掉,還好有人把有關文件燒了。

-前幾任的校長都做不久,因為蚊症。

-日治期間回教堂已經在現址,但是是小小的。地主是Cikgu Rahman家。

1967年木橋開始換磚泥橋。

1967年發生戲院阿弟弟誤殺事件,華巫大混戰。

70 年代末,越南內亂期間,沙沙曾收留過39位難民在天聖宮。當時大家都很熱心的供吃供穿。大約住了幾個月後就被送到SUNGAI BESI的難民營去。當時是英海軍在外海檢到他們,再把他們送到麻六甲海峽讓他們自行靠岸。因而他們漂流到瓜雪,上岸後被一個姓周的警察(am pai)送到沙沙

-活師公1998年大火。

-路是英政府開的。

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

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,祝福大家猴年吉祥如意~